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会>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乐山市峨边县抓好做强“小三级”工会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1-15 09:50:27 浏览次数: 【字体:

工会助力 村民端稳了“饭碗”

乐山市峨边县抓好做强“小三级”工会建设

        记者  杨诚波  

      “马海以布,昨天刚回家么?今年打工挣不少钱吧,这有一份务工维权手册,留给你看看!”临近春节,在外务工的村民陆续回村,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工会联合会主席张俊林也忙碌了起来,抽空就去这家看看,那家坐坐,拉拉家常,跟返乡的村民聊聊在外务工的情况,对每户村民都要做到“心中有底”。

      茗新村原是一片茶场,距离县城8公里,海拔高度1200米至2200米。2006年茶场搬迁以后,来自大凉山美姑、昭觉等8个区县的1200多名彝族群众自主移民到这里,聚居形成“三不管”的“八县村”。

      2017年开始,峨边县委县政府突破政策壁垒,为村民解决了落户问题,并成立茗新村。随后,产业的引入,工会的建立,更是让茗新村村民端稳了“饭碗”,原来的贫困村走上了致富奔康的幸福康庄路。

工会助力村民转型发展

       近年来,随着浙川东西协作农光互补产业示范园的建成,上千亩的中药材基地、中药材加工厂、光伏发电、智慧农业等产业与配套的建成,让茗新村从深度贫困村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跨越。

       那么如何保障农户和村民的利益呢?“为了凝聚村集体企业中的职工力量,2023年5月,在峨边县总工会的帮助下,茗新村成立了工会联合会,并分别建立志彪农场、艾草加工厂、龙腾矿业、健宝中药材4家企业工会,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兼任工会主席,4家企业的负责人任工会委员,村企共建为茗新村注入了发展活力。”峨边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廖德冰如是表示。

      2023年,全村实现务工总收入842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1.7万元。

     “目前全村劳动力有600余人,常年在外务工的有476人,剩下的就近进入企业工厂打工。”张俊林告诉记者,由于茗新村是近年才形成的自发性移民村,土地属于集体,村民们对务工需求比较旺盛,但囿于文化水平不高,工会必须承担起责任,帮助他们及时跟上时代转型发展。

组织村民天麻种植培训 组织村民天麻种植培训

     “乌天麻种植不用光合作用,可以室内、林下种植,箱式叠放还可以提高容积率,单位面积产量很高。”赵平是茗新村浙川东西协作农光互补产业示范园健宝中药材的负责人,但提起刚开始推广村民自家种植时遇到的难处,仍记忆犹新。他说,“村民开始种植顾虑重重,宁愿种玉米、土豆,就是不愿种天麻。这期间,工会的同志帮我们做了很多推广、引导工作,组织村民参加种植培训,一遍又一遍给村民们算经济账。”

       在工会的宣讲助力下,从最初仅有几户村民开展天麻种植,到2024年全村400余户村民家房前屋后均布满了种植天麻的小箱子。天麻产业的发展,农户种植加上平时的企业用工,不仅解决了留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也为留守村民找到一条易行的增收路。

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自工会成立以来,茗新村工会联合会不断强化工会职能,在峨边县委政府统筹支持下,采取“有就近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培训;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搬迁劳动力+企业岗位培训;就业意愿不足的搬迁劳动力+劳动光荣励志培训”方式,挖掘整理培训20余个,为茗新村搬迁劳动力“量身定做”培训计划。自2024年以来,已开展种植技术、婴幼儿照护、电子装接等培训,培训劳动力181人。同时,采取送岗下乡、专场招聘、专车护送等形式,帮助483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就业率达75.94%,劳务收入达1300余万元。

峨边2024年东西协作茗新村(婴幼儿照护)培训 峨边2024年东西协作茗新村(婴幼儿照护)培训

      “为充分推动茗新村现代农业与研学、民宿结合发展,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里建成了‘彝步千年·文旅新寨’农文旅综合体,乡村烧烤餐厅、职工书屋、特色养生馆、彝家文化主题民宿等配套齐全。节假日和周末,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张俊林介绍,农文旅综合体的落地,不仅带来人气,还带来新岗位。

       围绕综合体,工会精心打造了职工书屋,并积极组织招聘活动和员工培训。经过上岗培训,吉沙巫牛成为农文旅综合体里的一名服务员。“下班回家不到5分钟路程,平时还能兼顾带娃、做家务,很满足。在这里打工,每个月有2000余元的工资,加上丈夫在外务工,可实现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吉沙巫牛说,“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峨边县总工会积极开展‘小三级’工会建设,涌现出如茗新村、东风新城社区等优秀基层工会典型。”峨边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廖德冰表示,下一步,县总工会将进一步做好做强“小三级”工会,在初步“建起来”的同时,努力使其“转起来、活起来”,更好的服务基层、服务职工。

编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