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总工会: “非遗课堂”解职工之忧 暖“新”服务创意“带娃”
“阿姨,您看我画的糖龙,是不是和黄龙溪牌坊上的一样威风?”近日,在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白马社区活动中心,10岁的小宇举着刚做好的糖画,兴奋地向志愿者展示。旁边的桌子上,皮影戏道具、永生花团扇材料整齐摆放,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沉浸式体验着家乡的非遗技艺。这是今年暑期,黄龙溪镇总工会“‘工’育新苗 ‘慧’护童行”非遗系列活动的生动一幕。
作为连接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黄龙溪镇总工会聚焦职工急难愁盼,面对暑期双职工、农民工及新就业群体家庭看护难问题,工会主动作为,整合7个社区文化资源,将非遗传承与子女看护有机结合,既让孩子们度过安全充实的假期,更让千年古镇的文化基因在下一代心中扎根。
精准把脉 把服务送到职工心坎上
“之前每到暑假,我和爱人都得轮流请假看孩子,工作总分心。”这是黄龙溪古镇景区工作的李师傅的困扰,也正是黄龙溪镇总工会开展暑期服务的核心出发点。为精准破解职工看护难痛点,黄龙溪镇总工会前期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走访等方式,全面掌握职工、农民工及新就业群体家庭的实际需求,最终确定以“非遗传承+子女看护”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联合7个社区定制差异化特色课程。课程紧扣“需求导向”与“文化特色”双主线,开设传统糖画课、舞龙教学、皮影戏课堂,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传统技艺里的匠心,沉浸式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看护孩子,而是让职工子女在文化滋养中成长。”黄龙溪镇总工会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并非简单的看护服务,而是通过精准对接职工需求与地方文化资源,既切实解决了职工暑期后顾之忧,让职工能安心投入工作,又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少年力量,实现服务职工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良性互动。
文化润心 让非遗种子在童心发芽
“这是我给爸爸做的团扇,上面的干花是我自己选的,摆在车上好看!”在川江社区永生花团扇制作现场,网约车司机的女儿捧着自己亲手做的作品,眼神里满是期待。
不同社区的课程各有侧重,却同样充满教育意义。嘉禾社区的“小龙头DIY”课堂,孩子们用环保纸箱、彩纸制作龙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龙的精神”;大河社区将诗词与非遗结合,诵读《黄龙溪赋》后,孩子们用毛笔在团扇上题字,感受“诗画同源”的雅趣;文化站的“古琴发电站”活动更是创意十足,孩子们通过连接古琴与LED灯,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奇妙碰撞,在悠扬琴声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以前孩子只知道玩手机,现在每天都盼着去社区上课,回家后还会给我们讲糖画的历史。”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活动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安全守护 把关怀落细落实
考虑到黄龙溪镇水系密布的特点,黄龙社区特别增设“守护生命不溺水”课程。志愿者们结合案例、动画演示、现场模拟的方式,教孩子们识别危险水域,掌握自救技巧。
从课程安全预案到安全告知,从志愿者岗前培训到家长接送签到,工会将安全细节贯穿活动全程。“孩子在这里,我们一百个放心。”这是职工们说得最多的话,也是工会“服务无小事”理念的生动体现。
长效发力 让工会服务品牌更响亮
一场场“非遗课堂”,既解了职工之忧,又育了文化新苗,让千年古镇的烟火气里,多了份童心与传承的温度,也让“娘家人”的温暖,深深扎根在古镇的街巷与职工的心中。不少孩子还成了古镇非遗“小传承人”,在古镇周末集市上,孩子们的糖画、皮影戏摊位前围满游客;在古镇文化节上,他们表演的舞龙节目赢得阵阵掌声,此项举措不仅解决了看孩子的难题,还让娃成了古镇的“小名片”。
据了解,黄龙溪镇总工会已将“非遗课堂”纳入长期服务计划,下一步将联合古镇学校、文化站打造“课后非遗社团”和“非遗快闪”活动,开发古镇非遗研学路线,让孩子们跟着老手艺人逛作坊、学技艺,让活动从暑期限定变为常态服务。(记者 雷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