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总工会推动创新工作室赋能产业升级
创新星火燎原产业沃土
峨眉山市总工会推动创新工作室赋能产业升级
连日来,在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的调试车间,刘祥云团队反复校准着控温仪参数。茉莉红茶的清甜随蒸汽氤氲弥漫——这支由峨眉山市总工会指导组建的创新工作室,正在攻克一项新的工艺。目前,该工艺已积累了大量参数,而这缕反复调试的香气,承载的不仅是茶农增收的希望,更是工会推动产业升级的匠心缩影。
2024年以来,峨眉山市8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4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完成39项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当前,市总工会正紧扣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创新驱动三大维度构建创新工作室发展体系,创新工作室正从技术的“攻坚点”扩展为产业的“动力源”,人才的“孵化器”。
刘又维创新工作室在开展技能培训(受访单位提供)
协同创新打通产学研链条
一个时期以来,如何解决企业“闭门造车”、高校“理论空转”等问题,成为打通产学研链条的关键堵点。
“针对这一问题,工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培育‘技术红娘’,引导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组织劳模工匠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破解企业技术‘卡脖子’难题。”峨眉山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特点,工会大力推进跨界合作、成果交流等活动,推动技术交流与产业升级。
“我们与成都大学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大学等以研习基地、实践教育中心等方式建立合作,成立攻坚小组开展技术攻关。”说起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峨眉山通惠制药有限公司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唐雪枫感慨万千:“当产学研的壁垒被打破,技术专利加速转化、产业新品持续涌现、临床方案高效落地,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仅今年上半年,该工作室已获得3个发明专利、3个实用新型专利,获批3类仿制药批件1个,新品及技术转让年产值达8000万元,利税上千万。
这种由工会搭台、劳模工匠担纲的产学研协同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正从制药领域向更多产业辐射:在传统农业领域,刘祥云茶叶加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与高校技术团队开展校企合作,开发出茉莉红茶等20余款新产品,年销售超亿元;在医疗技术领域,吴小玲劳模创新工作室整合设备、人力与学术资源,为患者提供微创治疗新方案;而在智能制造前沿,刘又维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共享技术资源,支撑公司建成乐山首家CMMM三级认证智能工厂,实现“一人远程操控多产线”的分布式制造模式等。
练兵场走出产业生力军
设备故障预测模型应用、电网“峰平谷”动态调配、工业低代码平台开发、微服务架构……走进乐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刘又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记事板上从培训时间、内容,到负责人、参与人员,详细记录着2025年工作室开展的各项培训计划与实施情况。近年来,工作室构建的“理论+实操”双轨培训体系,年均开展各项主题培训20场次,覆盖技术骨干30人次,培养出11名工程师、技术骨干12名。
像刘又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样,依托工作室平台开展技能培训,以项目为载体,实战练兵的“干中学、战中练”模式,在峨眉山已蔚然成风,成为青年技术人才成长的练兵场。同时,通过“传帮带”的师徒传承,各工作室将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深度融入技术攻关全链条。这系列探索,正是峨眉山市总工会推动基层工会构建“基础技能——专项提升——创新突破”三阶培养通道的生动实践。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以来,全市开展规模以上技术培训30余场次,涌现出40余名技术能手,形成“一工作室一品牌”发展格局:邓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和技艺传承职能,培养出工程师3个,助理工程师1个,中级工8个;唐雪枫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青年工程师一年内完成从科研新人到项目负责人的跨越式成长;童晓冬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创新工作室制定“一对一”、“多对一”导师制,由资深成员带教进行基础技能和理论学习,并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在峨眉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已然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青年技术工人成才的“孵化器”。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赋能,从人才孵化到生态构建,工会点燃的创新星火,正为峨眉山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杨诚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