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也能写书法?《天府工匠》第三季走进智慧工厂
51网讯(记者 张杨)九月的蓉城,秋风送爽,智能制造的浪潮在位于新津区的格力电器(成都)有限公司内涌动。9月23日,《天府工匠》第三季——大型技能挑战融媒体节目的大幕在这里缓缓拉开,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与成都市总工会携手,在一线车间摆下擂台,将镜头聚焦于智能制造的最前沿,展现了一场技能与智慧的巅峰对决。
携手共筑工匠挑战舞台 “沉浸式”感受智能制造
当天的录制中,四家知名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各带来了一个挑战项目,参与挑战的优胜者将获得企业提供的职位。
挑战台上,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的微电子供应车间微组装工艺师、成都工匠王文川,身着整洁的工作服,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自信。他带来的挑战题目《稳中求进》,不仅考验着挑战者的技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深刻诠释。
细铜丝悬吊铜片的环节,王文川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挑战者的每一个动作。只见挑战者缓缓伸出手指,以一种几乎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妙力量,引导着铜片缓缓穿过铜丝,最终精准触碰到了终点开关。现场观众屏息以待,当铜片稳稳落下的那一刻,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的精准切割环节,挑战者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手稳与心细。他手持锋利的刀片,在鹌鹑蛋蛋壳上轻轻划过,蛋壳应声而落,而蛋膜却完好无损。紧接着,他又将刀片对准了紧贴气球的保鲜膜和纸片,沿着指定线路缓缓切割,每一次下刀都精准无误,最终成功完成了挑战。
“这不仅仅是一场技艺的比拼,更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王文川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挑战,让更多人看到微电子领域的魅力,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
随着挑战的深入,成都大宏立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研发工程师陈勇带来了更加震撼人心的比拼——《一战定“钳”坤》。这场挑战不仅考验了选手的基本功,更是一场力量与技巧的较量。
此题聚焦钳工基本功,涵盖掰手腕、錾钢筋、垒钢管及胶圈选择与油封装配等技能比拼。选手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手臂上的肌肉如同钢铁般坚硬,将一根根钢筋精准地錾入指定位置,同时展现了钢管的稳固与平衡。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挑战,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这门手艺的价值,愿意投身其中,传承这份技艺。”陈勇告诉记者,此次挑战的优胜者将赢得进入公司“杨中民工作室”的机会。
四两拨“千斤” 考验精湛焊工技术
如果说前两个挑战考验的是精细与力量,那么成都长客新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出题人、四川省“技术能手”、成都工匠及五一劳动奖章得主焊工王恒带来的《四两拨“千斤”》,则是对精湛焊工技术的极致挑战。
挑战现场,两块坡口铝合金板静静地躺在工作台上,等待着挑战者的“雕琢”。“挑战者需要运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将两块铝合金板精准焊接,并制成车钩连接件。完成后,铝合金板两端连接两辆叉车,一辆叉车堆放百斤重物,另一辆轻叉车尝试拖动对方。”王恒站在一旁介绍着挑战规则。他告诉记者,这项技术要求极高,挑战成功的标准为拖动且焊接处无裂,同时需通过专业探伤检查。“胜出者将加入我们公司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进一步精进技艺。”王恒说。
本场录制的地点——格力电器(成都)有限公司,是格力电器在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洗衣机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还获得成都市“智能工厂”称号。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录制现场,当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机械臂缓缓抬起,在纸上行云流水般书写下“智造未来”四个大字时,整个现场沸腾了。这一幕,不仅展示了智能制造技术的无限可能,更彰显了工匠精神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而此次“格力”也派出了两位出题人,他们分别是设备动力工程师、新津工匠向高飞以及工艺设备部保全员、四川技能标兵、新津工匠周超,带来了他们最后的挑战题目《神机妙“修”》。
挑战者需现场修复注塑机床受损的主控板,将修复后的控制面板装回并启动机器生产后筒,出题人根据生产出的后筒好坏程度进行评比。经过紧张而细致的操作后,挑战者成功修复了机床并生产出了合格的后筒。这场挑战的胜利也标志着《天府工匠》第三季第四场录制的完美落幕。
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 智能制造的沃土与高地
近年来,成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将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作为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
今年以来,成都先后发布了《成都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至2026年)》《成都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至2026年)》和相关专项政策,全力构建从顶层设计到政策惠企的系统工作体系。
一个个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以新场景、新方案和新模式,推动成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高质效、延伸产业链、优化管理,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本次录制地点,格力电器(成都)有限公司所在的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是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示范区域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该产业园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战略,以绿色食品、新能源、轨道交通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积极培育新型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构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3+N”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园区内汇聚了众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氛围。
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总工会专干周宇介绍,目前园区已汇聚了超过900家企业,其中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1家、高新技术企业97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等。
“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园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成都乃至四川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周宇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