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校联动筑牢校园里的“安心感” 国家安全教育从这里走实走深
51网讯(记者 张宸菱)总体国家安全观知识竞答、“国旗下的微党课”国家安全主题学习、“法治辅导员讲国安”主题班会……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西南民族大学第二届国家安全文化节系列活动在校园里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4月17日,记者走进西南民族大学,探寻四川公安与高校携手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构建平安校园的具体实践。
近在身边的“安全感”
进入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南门,步行不远,公安的标识便出现在眼前。这里是西南民族大学警务服务中心。3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包含有业务办理窗口、矛盾纠纷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站等功能分区。6名驻校民警常态化驻守校园,高效处置涉校、涉生事件,便捷提供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援助等服务,为师生提供“一站式、多功能、全天候”的警务服务。
“您好,我想要来办理身份证。”窗口处,西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韦宾宾正在驻校民警的指导下采集指纹、自助拍照,不出5分钟即办理完成。“现在我们同学都知道,学校里面就有一个警务站,要办理什么业务不出校门就可以实现,特别方便。”
公共法律服务站每周二还安排有执业律师现场坐班,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当天,一名学生正向公益律师倾诉自己遭遇的演唱会票务购买骗局。她红着脸告诉律师,自己因为很想看一场演唱会担心抢不到票,于是找到“黄牛”购买,却没能如约收到门票。半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律师耐心倾听并解答学生的法律问题,并向她普及法律知识,帮助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一进校门就能看到警务服务中心,有民警、有律师陪伴我们的校园生活,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他们求助,感觉很安心。”该学生说。这个“校园内的公安窗口”,为师生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安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守护近在身边”。
入心见行的国家安全教育
警校共育的行动,更着力在警务服务中心之外,驻校民警深度参与到师生们的校园生活中。“既是青春守护者,也是成长引路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农玲这样形容驻校民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安全保障方面,驻校民警与学校保卫处坚持“信息同享、形势同研、事件同处、联动同管”,每日碰头研判形势,定期参与校区周会商及学院学生工作例会。同时,依托警务服务中心,武侯区和双流区42名公安干警担任“法治辅导员”,覆盖西南民大25个学院。常态化开展反恐防暴、禁毒防诈、法治宣讲等专题教育,并参与班会、入驻微信群走近师生,了解师生面临的问题需求,防范化解风险,提升高校安全态势掌控力和塑造力。
为提高师生对非法活动甄别和安全防范能力,借助“4・15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日”“开学第一课”“大思政课”等形式和契机,驻校民警深入学生一线,通过年级会、专题报告会、安全教育课,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向师生群体宣讲如何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反邪教、反渗透、反分裂等相关法律知识和案例,让国家安全教育“有形有感、入脑入心”。
西南民族大学也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办学实践,通过组建国家安全学学科团队、成立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拓展实践基地、打造师生宣讲团、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等举措,构建了“学科-课程-实践-研究”一体化的育人体系。“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每一个‘我’的力量。”大三学生马乌兰江说,作为学校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成员,他曾多次深入周边学校、社区宣讲,让“安全意识”的防护网越织越密。
落地见效的警校共育机制
如今,像这样的“警校共育”机制已在全省全面铺开。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四川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于2023年底联合部署全省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139所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并投入实体运行。
据四川省公安厅民警廖高斌介绍,四川公安以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着力推动“一校一警”机制提档升级,聚焦高校突出风险问题,针对性做好风险预警、综合研判、突发应急处置等工作,有力确保平安校园持续稳定。
截至目前,全省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共开展国家安全、思政教育、校园安全宣讲600余堂,调解消除各类矛盾纠纷820余起,依法处置涉高校行政案件17件、刑事案件19件,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290余次。同时,四川公安立足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在校园内因地制宜、按需开通提供涵盖户政、出入境、车驾管、治安、证明5个大类33项“一站式服务”;强化反电诈反贷诈宣传,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毒品、邪教危害,全面夯实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从“警校共育”理念落地生根,到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转,警校深度协作、创新举措机制,不仅将警务服务关口前移,打造出贴近师生、服务民生的暖心平台,更是筑牢国家安全教育的前沿防线,为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平安校园持续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