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 合江县耕地保卫战交出答卷
51网讯(实习记者 刘佳怡)每年的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在第35个“土地日”来临之际,泸州市合江县围绕“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主题,交出了耕地保护的崭新答卷。
作为四川盆地南缘的典型丘陵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合江县近年来聚焦小田并大田、整治撂荒地、织密保护网,有效补充耕地,夯实了农业根基。
“小田变大田”:唤醒沉睡的“巴掌地”
初夏,合江县望龙镇圣登寺村500多亩连片高粱长势喜人。而半年前,这里还因地块零碎、劳动力缺乏而大面积撂荒。“以前全是零散的‘巴掌田’,户均仅2-3亩,分散难管。”望龙镇人大主席、镇级副田长邓龙伟介绍道。
2024年,该村在镇农业农村办指导下,划片实施“耕地恢复+撂荒地整治”工作整合模式下的双推进工程,打破土地权属界线进行综合整治。
“此举有效降低了耕地破碎度,提升了集中连片程度,便利了农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合江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洁表示,今年1月,这片整理好的土地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保底租金流转给企业,实现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
据了解,2024年以来,合江县已在白米、望龙、白沙、神臂城等5个镇辖区实施耕地平场整理1900亩,耕地质量提升4100亩,显著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和集中度。
“稻+N”模式:激活“巴蜀鱼米之乡”
位于“巴蜀鱼米之乡”核心区的合江县白米镇,通过“农户自耕、流转承包、生产托管”等多种方式盘活了土地资源。同时,大力推广稻虾、稻渔、稻蟹等“稻+N”综合立体种养模式,并与重庆江津、永川协同共建了“巴蜀鱼米之乡”。
截至目前,合江县全县已建成1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循环基地(稻鱼7万亩、稻虾3万亩),并配套完善了道路、水利、数字农业、稻米烘干等设施。该模式效益突出,稻渔综合种养亩均产值达2849.4元,较单一种植水稻亩均增收约1300元,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助推器。
“空天地”织网:守护每一寸耕地
在白米镇的田间地头,副镇长、副田长赵枭奇每日巡查已成习惯。记者了解到,合江县建立了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田长制网络,目前已有427名田长和1643名网格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确保每块耕地有人守护。
科技力量是织密保护网的关键,合江县国土测绘队测绘中心管理人员向东正在放飞无人机,“无人机的续航时间长,单次范围能够达到40平方公里,通过单相片合成一张正射影像图,再由软件与往年的影像进行对比,就能马上发现土地的变化,精度高,能够实时算出变化的面积。”据悉,合江县累计投入500余万元购置3架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和5架多旋翼无人机用于巡田工作,实时更新数据,消除巡查死角,并将信息推送至县级田长,实现耕地保护“可视化”。
同时,合江县还搭建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国土调查、规划和管理数据,形成覆盖全域的自然资源“一张图”。通过“地上巡、天上飞、网上管”的“空天地”一体化监管模式,合江县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了耕地面积连续三年净增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