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越深渊 极速救援 四川森林消防“双盲”山岳救援有亮点
51网讯 “嗡……”7月9日清晨,两架无人机的蜂鸣声打破了成都市金堂县谌家湾的宁静,率先参加山岳搜救的两个分队得知要在没有坐标点、沟壑纵横、植被茂密的山林搜索三个标识点,并完成伤员搜救和转运任务后,立即启动无人机超视距搜索……
队员要连续两次斜向上升,对体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曾鹏)
这是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特种救援双盲比武中山岳救援的第一个比赛科目,模拟“三断”条件下无法与被搜救者取得联系、无法取得坐标定位情况下无人机盲搜寻找标识点,现场分析研判形成救援方案、确认行动路线并将伤员安全转移下山的整个全过程。
“高度保持,镜头向右微调…发现疑似橘色标识物!”无人机操作手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也顾不上擦一把,迅速把镜头拉近,围在一起的队友们赶紧在小本上画起草图,以便无人机手继续搜寻下一个标识点。
两组参赛队员们在横渡和斜向上升中偶遇(曾鹏)
“目标点二确认!”“目标点三确认!”随着三个目标点被一一找到。队员们精神一振,他们结合无人机航迹进行现地对照,很快规划出进行路线。
齐肩的灌木、隐秘的沟壑,迟滞了队员们奔袭的脚步。80米宽深沟更似天堑横亘在他们面前。
“无人机辅助架绳桥!”指令清晰有力。一架多旋翼无人机腾空而起,尾部牵引着一根轻质引绳,稳稳飞越深沟。
无人机搜索(刘杰)
“引绳到位!开始架设主绳!”队员们迅速行动,利用沟壑两侧树木作为锚点,主绳在深谷上方迅速绷紧,发出令人振奋的“铮铮”声。随后,消防员将自己挂上绳索,身体悬于深不见底的沟壑之上开始横渡,绳索与滑轮摩擦的独特声响在山谷间回荡。当小组消防员全部横渡成功,沟边爆发出一阵短促而有力的欢呼。
“三人一组,扇形搜索!”随着新的指令,他们披荆斩棘、翻越倒木,马不停蹄地搜寻第二个隐匿于四万平方米原始密林的目标点。刚才用于侦察和牵引的无人机这次在队员上空伴飞,很快帮助队员成功发现新目标点。此时,时间已过去80分钟,他们还需要赶往第三个目标点把伤员转运到深达30米垂直悬崖下方。
倍力系统制作(朱永林)
先锋队员索降谷底使用救援车辆、救援组依托崖顶大树制作好锚点后,他们把伤员固定在担架上绳索斜向下降,“减速…左偏…稳住!”队长全程提示救援队员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伤员受到二次伤害,直至伤员安全抵达谷底,他才长舒一口气。
和其他救援分队不同,总队特勤大队参赛队全程轻装前进,他们携带的FC30重型无人机把救援装备直接空投到需要点位,让他们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和体力,也让不少参赛队感叹救援理念上的落后与差距。
担架转运(朱永林)
与惊险刺激的山岳搜救一样,同样考验技术与意志的还有绳索技能专项比武。7月10日上午,他们在复杂垂直空间内先后完成上升、横渡、U形移动、辅助攀登、斜向上升和下降,犹如“云端舞者”,在离地数十米的高度展现出惊人的平衡与控制力。遭遇预设的绳结障碍时,他们手脚精妙配合、流畅无滞;在绳索切换的关键瞬间,他们动作一气呵成、快如闪电,每一次D型锁扣入时清脆的“咔嗒”声,都好像对他们精湛技术的由衷赞赏。
激烈的绳索专项比武刚刚结束,检验团体默契程度和指挥员调配指挥能力的团队赛随之开锣,不少参赛人员呼吸还没平复又要参加新的角逐,35°的高温、近50°的体感温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极限挑战,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灾害不会等待,救援刻不容缓,只要科学分工、合理使用体力,完成比赛没有问题,面对领队的担心,队长和队员们回答得斩钉截铁。(曾鹏 刘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