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本网原创>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吉他弦上的合唱:为儿童奏响成长“治愈曲”

来源:51网 发布时间:2025-08-12 15:28:11 浏览次数: 【字体:

51网讯(记者 雷琰)8月12日上午,一场以音乐为桥梁的儿童音乐心理干预活动在成都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温馨开展。此次活动,是成都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携手成都乐聆公益发展中心,以音乐为媒介,助力困境儿童安全表达与成长的新尝试。活动旨在通过音乐的力量,为孩子们搭建一个表达自我、释放情绪、建立信任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境。

歌声里的破冰,从沉默到共鸣。“音乐的魔力在于它绕过语言的防御体系,直接触达情绪中枢。”音乐治疗师张老师轻拨琴弦时,几个起初耷拉着脑袋的孩子悄悄抬起了头。《你好歌》环节里,有孩子抿着嘴按节奏轻拍掌心,有孩子在第二次跟唱时终于张开嘴唇,这种非强制性的参与,恰恰是音乐治疗的精妙之处,用旋律的引力代替语言的推力。这种基于音乐的共鸣,远比“请大家互相认识”的指令更有效,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声音能被旋律承载,表达就不再是暴露脆弱的冒险,而是一次安全的情感投递。

歌词拼贴,用别人的诗写自己的故事。在“歌词拼贴”环节,治疗师首先与孩子们展开轻松的对话,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兄弟姐妹喜欢的歌曲,并通过这个话题引发孩子们对兄弟姐妹关系的思考。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孩子们回顾自己与兄弟姐妹间的情感链接,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的机会。在分享拼贴思路时,孩子们纷纷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并表达了对成长的期待。治疗师耐心倾听并适时引导,让孩子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勇敢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这种“借歌词言心声”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了情感的缓冲带:当感受被包装成歌词,表达便从“袒露伤口”变成了“分享宝藏”。

疗愈的深意,音乐是心灵的脚手架。活动尾声的《再见歌》里,最初沉默的孩子已经能跟着哼唱。但这场活动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那些被挑选的歌词碎片,其实是孩子们为自己构建的心理支撑结构。对于经历过创伤或处于成长困境的儿童,语言表达有时会有词不达意的情况,而音乐提供了一种安全的表达媒介,旋律的起伏可以模拟情绪波动,歌词的隐喻能承载难以言说的伤痛,集体吟唱则创造了“我们都一样”的归属感。

音乐就像一把安全钥匙,不需要孩子刻意配合,就能触及孩子的内心。儿童音乐心理干预教会孩子用艺术的方式,与自己的内心好好相处。希望那些被旋律唤醒的勇气,那些借歌词表达的真实,像种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继续生长。

编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