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团队青藏高原科学护水实践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7月25日至8月2日,四川大学“高原筑梦生态行,红源共护江河绿”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行程跨越昆仑山的雪域关隘、可可西里的荒原冻土与三江源的碧波湿地,通过沿线考察、入户交流、现场监测等方式,聚焦当地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监测体系薄弱、部分区域人类活动干扰增加、牧区环保意识不足等痛点问题,为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涵养中华江河永续奔流贡献川大智慧和力量。
活动首日,实践团抵达青藏铁路沿线的重要节点—青海省格尔木市,在格尔木将军楼红色教育基地开启行程。展馆内,一幅幅定格在风雪中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锈蚀的筑路工具,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筑路大军在缺氧严寒中“让高山低头”的奋斗历程。在可可西里腹地,实践团深入位于昆仑山楚玛尔河畔的风火山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在“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入口,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践团讲述了这座全长1338米、海拔4905米的铁路隧道建设历程。经过介绍,成员们进一步了解到,风火山隧道的建成,不仅打通了高原交通的生命通道,也为今后类似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式。在三江源流域,实践团依托环境科学、水文学与生态学等多学科优势,对源头区水环境开展综合调研。
此外,实践团还深入三江源腹地开展了河道垃圾清理、湿地巡护和护水培训系列志愿服务行动。
过去五年里,该团队师生数十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累计获取数千组径流、泥沙、水质与温室气体监测数据,构建了覆盖多年、跨流域的源头水环境数据库。
编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