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本网原创>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首次实现全人工繁育!西昌白鱼重返雅砻江生态家园

来源:51网 发布时间:2025-08-29 13:48:17 浏览次数: 【字体:

51网讯(记者 王旭)本网记者8月29日获悉,近日,雅砻江公司锦屏·官地鱼类增殖放流站首次成功实现了西昌白鱼(雅砻亚种)的全人工繁育,这标志着该公司历时7年全面掌握了西昌白鱼全人工繁育技术,在鱼类资源保护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西昌白鱼到底长啥样?银白的身子、细细的鳞片,游起来像一道闪过去的白光。这可是一种神秘的鱼类,其家族里有4个亚种,其中雅砻亚种仅分布于雅砻江下游干支流,踪迹难觅。据《中国动物志》记载:“曾几度前往采集,均未见到”。

西昌白鱼(雅砻亚种)野生资源 西昌白鱼(雅砻亚种)野生资源  

2018年的一天,锦屏・官地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工作人员曾如奎像往常一样进行河道巡查,突然瞥见河边一位钓鱼人的桶里游着一尾“不常见的鱼”,那银闪闪的模样,让对雅砻江特有鱼类如数家珍的他瞬间激动:“难道这是西昌白鱼?没错,就是它

这条鱼的发现和确认,让整个增殖站团队精神都为之一振。雅砻江公司迅速立项开展自主科研攻关,一场长达7年的科研行动,就这么拉开了序幕。原以为找到鱼就成功了一半,没成想,西昌白鱼比想象中难伺候得多,简直像一群“鱼祖宗”。

第一难就是“找”。野生的西昌白鱼资源太少了,自从发现第一尾鱼之后,科研人员在附近河段经过大海捞针似的搜寻,好不容易才收集到几十尾,每一条都跟宝贝似的护着。

第二难是“养”。西昌白鱼对居住环境和伙食挑剔得很,没人知道她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住所,最喜欢吃什么东西。于是科研人员用各种不同的美食刺激她们的食欲,还做起了仿生养殖,将鱼池模拟出了野外生境的水温、流速等。

第三难是“孕”。光喂好了还不行,还得怀孕生小鱼。科研人员经过精心的环境调控和营养加强,增强了生活“幸福感”,促进了“适婚”年龄小鱼性腺发育成熟,最终顺利产下鱼卵。

第四难是“育”。西昌白鱼体形非常小,孵化出的仔鱼很小,肉眼非常难看到,只能靠打着手电看影子来找仔鱼。疫情期间两名科研人员为了不让鱼宝宝成为“留守儿童”,主动“隔离”近半年,足不出站,精心呵护,成功确保了子一代鱼苗顺利孵化茁壮成长。

西昌白鱼鱼卵 西昌白鱼鱼卵  

子一代西昌白鱼 子一代西昌白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增殖站首批野生西昌白鱼人工繁殖成功孵化出苗,经过5个月的精心照顾,鱼苗长到了4厘米长;2023年,子一代雄鱼性腺发育成熟,顺利长大成鱼;2024年,子一代雌鱼也跟上了节奏;到2025年,人工繁殖子一代产生的鱼苗也成功孵化,破卵而出,这次只用了4个月就长到4厘米了。

8月15日至16日,西昌白鱼首次在雅砻江进行了放流。“3、2、1,放!”随着一声口令,银闪闪的小鱼苗“哗啦啦”顺着滑道滑进江里,有几只还在水面蹦了一下,像是在跟工作人员道谢。看着消失在江水中的一片银色,锦屏·官地鱼类增殖站站长邓龙君抹了把脸,笑着说:“这7年没白熬,看它们多有活力,雅砻江,是它们最终的归属。”至此,西昌白鱼(雅砻亚种)的全人工繁育顺利完成。这场打了7年的攻坚战,终于赢了。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西昌白鱼重返雅砻江生态家园,体现了雅砻江公司在鱼类保护上的坚持和用心,也充分展现了其生态保护工作成效。2025年,该公司累积放流鱼苗达275万余尾,自2011年至今连续15年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鱼苗超2770万尾,为雅砻江鱼类资源起到了补充作用。

编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