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大安区:织密“安全网”守护群众“生命线”
 
 农业农村局到养殖场对畜禽养殖有限空间管理开展指导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有限空间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隐患突出,安全管理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据统计,自贡市大安区现有涉及有限空间的企业103家、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235家、养殖场185户、屠宰场4户、农村户用沼气池2690口,各类有限空间场所超过3万处。
为进一步防范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大安区通过全面摸排建档、创新监管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培养专业力量等多重举措,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破解“看不见”的风险,守护“摸得着”的安全,有效提升全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大安区邀请专家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有限空间作业讲座
创新监管机制 拧紧安全责任链条
在有限空间安全治理版图中,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体系相对成熟,而散落在广袤农村的非经营性有限空间,却长期面临“管理悬空”的困境,在摸排中发现,大安区 2690口农村沼气池、4419户自用化粪池等涉农有限空间,因其产权分散、使用随机、主体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成为安全链条上最易断裂的环节。
对此,大安区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问题导向的原则,制定了涉农领域四类有限空间管理二十条措施,明确各级部门对农村户用化粪池、畜禽养殖空间等场所的监管职责,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在区级层面,成立了有限空间安全监管小组,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在乡镇层面,设立安全监管站,配备专职安全员;在村级层面,建立安全管家、网格员制度,将监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这种“专兼结合、群防群治”的模式,有效缓解了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确保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大安区组织工贸企业开展《四川省有限空间管理条例培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安区在村级层面创新推行了“安全管家”制度。65岁的老党员王大爷就是其中一员,他每天散步时都会特别留意村里的化粪池状况。“虽然没报酬,但能为大家的安全出份力,心里踏实。”王大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项制度的初衷。截至目前,全区已聘请像王大爷这样的义务安全监督员56名,他们成为有限空间安全监管的重要补充力量。在资金投入方面,大安区建立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经测算,填埋40立方米的化粪池需要6000元,12立方米的沼气池需要3000元,加装基本安全设施每个约 200元。虽然资金压力较大,但大安区始终坚持“安全投入优先”的原则,确保有限空间安全治理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已投入2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200余个高风险有限空间进行了重点整治。
全面摸排建档 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开展有限空间安全治理的首要工作就是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大安区积极动员区、镇、村三级力量组织开展了多轮“拉网式”排查行动。以某乡镇为例,该镇共摸排建档的化粪池达4454口,其中,农户自用化粪池4419口,企事业单位35口;农村沼气池663口,包括无利用价值147口、闲置456口、正常使用60日。在全面摸排过程中,工作人员采取“一户一档”的方式,为每处有限空间建立专属档案。排查人员发现村民王大爷家的沼气池虽闲置多年,但未按规定填埋,存在严重事故隐患。
 
 大安区组织开展有限空间专项演练
“要不是这次排查,真不知道这个‘定时炸弹’还要埋多久。”村支书感慨道。通过这种细致的摸排工作,共发现类似隐患数十处,均已落实整改措施。工作人员详细记录空间类型、使用状态、潜在风险等关键信息,并实施分级分类监管。通过“蜀安焊”、有限空间在线监测系统等智慧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前觉得登记是多此一举,现在对自家的化粪池状态一目了然,心里踏实多了。”王大爷的话道出了摸排工作的深层意义。
 
 大安区组织专家对有限空间开展指导服务
强化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近年来,各地多起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发生令人叹息。究其根源,安全意识薄弱往往是酿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大安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安全主题课,通过孩子影响整个家庭;在村民院坝举办“安全夜话”,播放事故警示片;利用宣传车开展巡回宣讲,把安全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4年以来,大安区已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开展专题培训 20余场次,组织应急演练5次,累计覆盖群众3万余人次。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居多的特点,还创新了“邻里守望”机制。将有限空间安全纳入“十户联防”内容,发动群众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村民张大姐说“现在我们都知道,看到有人要下沼气池,必须先拦住,打电话叫专业人员来。”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有效增强了农村群众的安全意识,提升了农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大山铺镇政府工作人员跟企业宣讲有限空间作业申报
培育专业力量 筑牢安全技术防线
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大安区把培育专业力量作为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积极推进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培养一批专业清掏队伍、建立一批风险研判专家库、购买一批专业设施设备。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理论+实操”的系统培训,已培养专业清掏人员数十名,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专业队伍。“过去清掏化粪池都是‘土办法’,现在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某清掏队队长如是说。
在技术支撑方面,大安区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了由12名专家组成的“安全智囊团”。针对农村实际,大安区会不定期安排专家前往村里“把脉问诊”,检查有限空间安全状况。不仅要排查存在的事故隐患,更重要的是教会村民简易的判断方法。“要让大家掌握‘望闻问切’的基本技能,发现异常能及时报告处理。”刘专家这样介绍他的工作方法。在设备装备方面,计划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有限空间安全技术研发和设备创新的投入,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防护和救援设备,提升风险防控的科技含量。
从全面掌握底数到实施精准管控,从整合监管力量到提升专业能力,大安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有限空间安全治理路径。“有限空间安全治理永远在路上。”大安区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长效机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织密织牢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网,为乡村振兴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陈梓旭 记者 骆寓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