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本网原创>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攀枝花“叫应”19次暴雨:一场矿山撤人机制的实战检验

来源:51网 发布时间:2025-09-18 11:20:23 浏览次数: 【字体:

51网讯(邓光友 记者 骆寓言)在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近日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一组数据引发关注:自今年7月中旬以来,攀枝花市针对煤矿、非煤矿山、排土场、尾矿库等高风险场所,已成功实施了19矿次暴雨蓝色及以上级别的精准预警停产撤人,实现汛期矿山安全与生产恢复效率的双重提升。这一创新机制不仅在四川省内尚属首创,更为全国矿山汛期安全管理提供了“攀枝花样本”。

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每年6月至10月的雨季,是全市矿山安全生产的“高危期”。数据显示,该市北部区域年均降水量高达1000-1600毫米,局部极端地区甚至突破1740毫米;南部区域降水虽相对较少,但仍维持在700-1000毫米之间。全市现有近100座各类矿山,包括煤矿、非煤地下矿山、露天矿山,以及尾矿库、排土场等设施,大多分布于高山峡谷地带。汛期频繁的大雨、暴雨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透水等灾害,对矿山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生产中断。

为破解汛期矿山安全难题,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气象、矿山企业等多方力量,结合四川省煤矿、非煤矿山紧急避险撤人制度,于今年7月中旬正式印发《攀枝花市矿山暴雨蓝色及以上精准预警停产撤人工作制度(试行)》。该制度从流程规范和职责分工两大维度切入,首次明确了气象、应急管理、矿山企业三方在暴雨预警前后的具体任务,构建起“预警—响应—撤人—复产”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实现汛期工作指令与精准气象预警的无缝衔接。

在预警发布环节,气象部门对暴雨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和加密研判,实施一系列关键举措:在暴雨来临前至少2小时,向相关矿山企业发送定制化预警信息,明确强降雨的起止时间、停产撤人具体指令及配套响应措施;针对夜间23时至次日6时这一极易疏忽的预警盲区,气象部门在研判确认强降雨后,第一时间通过电话直接通知矿山企业和应急管理部门,确保“喊醒”“叫应”无遗漏;依托覆盖全市的区域大群和矿山专属小群,预警信息发布后,若矿山相关负责人5分钟内未回复,气象部门将依据精准服务协议,点对点电话直通矿方责任人,为撤人预留充足时间。

“以前遇到暴雨预警,常常担心信息传递不及时或漏接。现在有了精准推送和电话‘叫应’,我们能第一时间组织撤人,心里踏实多了。”川煤华荣公司太平煤矿负责人表示。德胜集团青杠坪矿山负责人也坦言,“精准撤人不仅减少了安全风险,还让复产节奏更科学,避免了‘一刀切’停工带来的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矿山企业已提前布局精准预警能力。以攀钢矿业公司为例,公司早在去年便引入专业气象预警服务,在下属所有矿区、尾矿库及排土场布设监测点,形成“企业自防+政府联动”的双重保障。“虽然投入了一定成本,但预警精准度大幅提升,减少了盲目停工和人力浪费,综合效益显著。”该公司安全部门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

攀枝花市的精准预警机制并未止步于“撤人”环节,而是延伸至暴雨过后的安全管理——预警解除后,矿山企业须先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经监管部门审核同意方可允许人员入井;入井后需进一步组织安全隐患整治,确认井下环境安全无虞后,方能逐步恢复生产建设。“复产不是‘一开了之’,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这种“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因仓促复工引发次生灾害的风险。

截至目前,攀枝花市已有16处煤矿、非煤矿山、排土场及尾矿库接入精准气象预警服务网络。通过19矿次的实战检验,该机制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同时,平均缩短了无效停工时间,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机制运行实际,进一步总结经验、优化流程,推动矿山精准预警工作向“精细化管理、规范化响应、制度化落实”方向迈进,为全省乃至全国矿山汛期安全提供可复制的“攀枝花经验”。

编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