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夹江年画、沐川草龙与峨眉武术的新时代传承之路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如璀璨星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精神。在四川这片文化沃土上,夹江年画、沐川草龙与峨眉武术这三项国家级非遗,正通过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她们分别是:夹江年画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妍云、沐川草龙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丽燕、以及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王俊。她们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篇章。
夹江年画:社交媒体重塑非遗销售逻辑
张妍云,夹江年画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小红书平台意外打开非遗传播新局面。她的账号从最初的生活随感分享,逐步发展为年画知识科普与产品销售的双重阵地,创造了“无意识分享带来销售奇迹”的案例。
“第一次通过小红书卖出年画时,我甚至不敢相信。”张妍云回忆道,一位大学生为母亲选购生日礼物时,被夹江年画的传统魅力所吸引,最终选定《元亨利贞》作为礼物。这一偶然事件,成为她非遗传播的转折点。目前,其小红书账号日均咨询量超百次,闲鱼账号“夹江年画张妍”也实现零星销售,形成“图文记录成长,销售反哺创作”的良性循环。
在传播内容上,张妍云采取“故事化+场景化”策略。她不仅分享年画制作技艺,更讲述自己与年画的“相见恨晚”之缘,以及年画从日常用品转变为艺术品的历程。这种情感共鸣的打造,让粉丝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2025年春节,乐山星悦荟通过小红书联系合作,打造62天年画主题展厅,成为网红打卡地,验证了社交媒体传播的商业价值。
面对非遗传播困境,张妍云坚持“手机图文+快递物流”的轻量化模式。她坦言:“不擅长剪辑,就用手机拍;不懂电脑,就用图文表达。”这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反而因真实质朴而打动人心。目前,她已通过小红书促成春节时尚芭莎拍摄、李子柒非遗合作等项目,让夹江年画走进更多年轻群体视野。
沐川草龙:文创创新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
陈丽燕,沐川草龙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稻草为笔”书写非遗创新篇章。她不仅将草龙编扎技艺带入校园,更通过形态创新、用途拓展、新媒体传播三大策略,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编草龙是与稻草的对话。”陈丽燕从16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历经选草、晾晒、搓绳等数十道工序,逐渐形成“形神兼备”的编扎风格。她编扎的草龙,龙首昂扬似吞吐云雾,龙身舒展若腾跃田间,龙尾轻摆带灵动之气,完美延续了沐川草龙的艺术特色。
作为教师,陈丽燕将课堂变为非遗传承的“第二阵地”。她针对不同学段设计差异化课程:幼儿园孩子制作简化版“小草鱼”挂件,中职学生学习系统编扎技巧,职中学生则尝试创意文创设计。这种“分层教学”模式,让“编草龙、舞草龙”成为沐川校园的独特风景,学生作品多次亮相省、市非遗展演。
在创新方面,陈丽燕突破传统草龙“大型化”局限,推出巴掌大小的案头文玩,镶嵌珠饰、缠绕彩线,既可装饰书桌,又可握在手中把玩。同时,她将稻草与尼龙线、铜丝等材质结合,开发出草编台灯、灯笼、文创礼盒等产品,甚至为地方企业设计草编VI标识,让草编技艺从单一“草龙”延伸至多元文创领域。
新媒体传播上,陈丽燕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沉浸式”编扎过程,从散落稻草到完整草龙的蜕变,吸引全国网友围观。她不定期直播“草龙小课堂”,在线教学简单挂件编扎,直播间互动热烈。这种“线下实践+线上传播”模式,让沐川草龙的故事跨越地域,被更多人知晓。
峨眉武术:真实影像构建亿级传播生态
王俊,峨眉武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超之女,以“武术靠打,传承靠做”为信条,将镜头对准父亲培养的弟子团队,通过每日真实记录,在短视频平台构建起亿级传播生态。截至目前,团队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亿次,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千万。
“真实是最有力的传播。”王俊团队摒弃刻意设计,转而聚焦弟子们晨练、修心、赛场拼搏的日常。这种“无滤镜”的记录方式,反而因展现扎实的武术功底和峨眉派特有的训练氛围而引发共鸣。网友评论称:“这才是真功夫!”
在传播策略上,王俊团队采取“短视频引流+系统教学沉淀”的双轨模式。除日常传播外,还推出基本功讲解、招式分解等系统教学视频,吸引大量武术爱好者长期追随。这种“轻量传播+深度学习”的组合,既扩大了受众覆盖面,又为非遗传承培养了潜在群体。
生态布局方面,王俊团队已从单一的武术培训,拓展至武术康养、文旅体验、影视拍摄三大领域。针对老年群体推出的“武术康养俱乐部”,通过义务教学功夫养生项目,帮助银发族实现健康生活;武术主题旅游则吸引海内外爱好者沉浸式体验峨眉武术文化;与影视行业的合作,更让峨眉武术招式与精神内涵通过大银幕走向世界。
“非遗传承必须扎根教育。”王俊系统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覆盖幼儿园至高校全学段。通过培养师资、组建队伍,让超过600名青少年在暑期集训中习武,更将武术防身技巧带入社区,让非遗回归生活。这种“从娃娃抓起”的策略,为峨眉武术培养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展示手绘夹江年画作品《元亨利贞》
手绘夹江年画
和研学小朋友一起展示夹江年画作品
2022年7月在沐川县沐府山庄辅导夏令营孩子制作草龙
2022年11月08日在沐川县中等职业学校辅导学生制作草龙
2025年9月16日 在乐山师范附属小学 直播 宣传草龙
2019年在峨眉山市符溪镇表演舞龙
日常武术教学
武术交流展示活动
非遗传承,是一场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接力赛
三位女性传承人的实践,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真实记录构建传播基础,社交媒体降低参与门槛,文创创新拓展应用场景,教育渗透培养群众基础。她们的故事证明,非遗传承并非“守旧”与“创新”的对立,而是通过现代手段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传下去”。
目前,峨眉武传团队已从2人扩展至40余人,夹江年画在小红书的粉丝量持续增长,沐川草龙文创产品销往全国。这些数据背后,是三位传承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更是对非遗未来可能性的探索。正如王俊所言:“传承不是自己说了算,是你做了,别人愿意跟着你一起做。”在她们的带动下,非遗正从“小众保护”走向“大众传承”,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张妍云、陈丽燕与王俊,三位非遗传承人用各自的方式,诠释了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她们或通过新媒体平台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或通过教育与创新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或通过真实影像与多元生态推动文化的跨界传播。
非遗传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接力赛。在这场比赛中,每一位传承人都用自己的行动,点亮了中华文化的璀璨星光,也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李华时 余雪莉 记者 骆寓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