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14处“突出”矿井体检式帮扶 243条隐患整改率超八成
“这片区域采掘规划不符合防突要求,必须马上调,不能存侥幸心理!”5月,在林丰煤矿井下,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四川局(下称“四川局”)专家团队当场给出“红牌”警告。今年5月至8月,四川局组织对全省14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开展“体检式”帮扶,此次行动覆盖全省14处突出矿井,通过系统性“诊疗”,累计抽调86人次专家,形成14份“一矿一策”会诊报告,排查隐患243条、化解重大风险41项。截至8月20日,已整改完成198条,整改率81.5%;7条重大隐患全部清零。
“三维联动”破解治灾“老大难”
“过去风险找不准、效果难验证、人员技能跟不上,是制约瓦斯治理的三大痛点。”四川局相关负责人直言。对此,四川局创新“专家查隐患+现场测数据+培训提技能”三维联动模式,把“诊室”搬到井下一线。
四川局将此次帮扶作为防范重大安全风险的核心抓手,构建了“全局统筹+多组联动+逐矿落地”的工作体系。由“一把手”挂帅成立领导小组,抽调通风、采矿等专业骨干组建攻坚组,制定了详细的“体检式”帮扶方案,明确了10项核查重点。帮扶期间,累计投入专家及技术人员86人次,对每处矿井开展不少于5天的专家会诊、6天的抽采效果实测及8学时专项培训,形成了涵盖隐患清单、风险台账、改进建议的《帮扶服务会诊报告》14份,实现了“一矿一策”的精准赋能。
针对突出矿井瓦斯治理中的风险找不准、效果难验证、人员技能跟不上等“老大难”问题,四川局实行了“专家查隐患+现场测数据+培训提技能”的三维联动模式。专家会诊时,多专业团队对照标准深入排查,如在林丰煤矿发现了非保护范围采掘、叙永一矿断层影响未摸清等关键风险,并给出了97条改进建议。现场实测环节,工作组先核图纸、再定位置、最后测参数,共实测了70个煤层的残余瓦斯含量和28组突出指标,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可靠。针对人员技能薄弱问题,专家组对14处矿井的1200多名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通过“实操教学+考核过关”的方式,显著提升了他们的防突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制度、隐患、技术全面升级
经过四个月的集中帮扶,14处突出矿井在制度机制建设、重大隐患整改、技术装备升级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0处矿井修订完善了45项安全管理制度,如龙门峡南煤矿实施的“抽采效果月考核”制度,有效激发了矿井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新维煤业建立的瓦斯抽采“矿、科、队”三级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管理责任,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这些制度的完善,为矿井安全治理提供了长效保障。
7条重大隐患已全部得到妥善处理。例如,观文煤矿121024机巷掘进工作面因残余瓦斯含量超标被紧急叫停,通过补充抽采措施成功避免了潜在事故的发生。这种“隐患不消除、生产不恢复”的严格态度,彰显了帮扶行动的实效性。
多家矿井引入了先进的瓦斯治理技术和装备。如观文煤矿、更兴煤业采用的“两堵一注”带压封孔工艺显著提升了抽采浓度;龙滩煤电引进的ZWL-4000SY智能钻机大幅提高了单月钻孔进尺,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这些技术装备的升级,为矿井安全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管理、培训协同发力
四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帮扶行动只是起点,构建长效安全机制才是最终目标。为此,四川局将继续深化专项监察工作,针对瓦斯抽采达标、防突措施执行等关键环节开展全面审查,确保瓦斯治理与采掘活动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强化靶向监管,对瓦斯抽采达标、防突措施执行等开展专项监察,逐矿审查“生产和治灾”规划,建立突出矿井“红黄牌”管理制度,对“三量”可采期不足、抽采不达标、隐患整改滞后的矿井限制生产,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广先进技术,组织召开瓦斯治理现场会,积极推广地质透明化、智能定向钻机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建立“专家库+技术服务”的常态化支持机制,为矿井提供持续的技术指导和支持,推动矿井瓦斯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提升人员技能,将防突知识纳入管理人员任职考核,定期举办实操比武,通过压实责任倒逼煤矿和上级公司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构建起“科技兴安、管理强安、培训固安”的长效安全机制。
四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体检式”帮扶行动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前突出矿井面临的安全难题,更为四川省煤炭行业的安全治理树立了新的标杆。通过构建“管理-技术-装备-智能”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四川局为高瓦斯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舒娇 记者 骆寓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