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平昌:烘干设备高效运转 筑牢秋粮安全防线
金秋时节,走进巴中市平昌县的乡村田野,成熟的高粱、水稻随风摇曳,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而在平昌县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烘干车间内,另一番忙碌景象同样火热——数台粮食烘干设备持续轰鸣,工作人员身着工作服,熟练地将刚从田间运来的湿粮倒入进料口,经过脱粒、筛选、烘干等一系列自动化流程后,干燥达标、颗粒饱满的粮食从设备另一端输出,等待农户前来领取。这“田间+车间”的联动场景,正是平昌县以机械化设备破解秋粮晾晒难题、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生动缩影。
“以前秋收后,最愁的就是晒粮。”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平昌县云台镇双坪村村民杨希仁感慨不已。他坦言,过去村里没有烘干设备,农户收完粮食只能靠露天晾晒,不仅要在自家院子、村口空地抢占晒场,还得时刻盯着天气变化。“遇到晴天还好,要是赶上连阴雨,刚割下来的湿粮堆在屋里,不出两天就会发芽、霉变,一年的辛苦可能白费。”杨希仁说,去年他就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损失了近200斤高粱,心疼了好一阵子。而今年,随着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烘干设备投入使用,杨希仁的“晒粮焦虑”彻底消失了。“现在刚从地里割的湿高粱,用三轮车拉到合作社,工作人员登记完信息就能直接入机烘干,第二天就能拿到干粮食,既不用费心找晒场,也不用怕天气变脸,真是省心又省力!”拿着烘干后的高粱,杨希仁的脸上满是笑容。
在平昌县,像杨希仁这样受益于烘干设备的农户不在少数。据平昌县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钦介绍,过去当地农户依赖自然晾晒,粮食水分含量全“看天定”,不仅品质不稳定,还存在不小的损耗风险,收购商也常因粮食品质参差不齐而压价。“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今年我们专门引入了现代化粮食烘干设备,每台设备单次可处理湿粮11吨,从湿粮入机到烘干达标仅需12小时,而且全程采用自动化控温技术,能精准控制粮食水分含量在安全范围内。”王钦指着烘干设备旁的检测仪器说,为了确保粮食品质,合作社还建立了严格的检测制度——每一批粮食烘干后,工作人员都会用专业仪器检测水分、杂质含量,只有各项指标达标,才会通知农户前来拉走。“现在粮食品质有了保障,收购商不用再担心粮食霉变,愿意主动上门收粮,而且给出的收购价比往年还高了5%左右,农户的收益也跟着增加了。”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累计帮助周边5个乡镇、20多个村的农户烘干高粱、水稻、玉米等秋粮200余吨,直接减少粮食产后损耗近15吨,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超10万元。
“粮食烘干是保障秋粮安全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平昌县部分农村地区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农业机械化配套设施相对薄弱,秋粮晾晒难、损耗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户。今年以来,平昌县将解决“晒粮难”问题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引入现代化烘干设备,并建立“合作社+农户”的服务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粮食烘干服务。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平昌县已在全县8个乡镇布局了10个粮食烘干站点,配备烘干设备10台,总烘干能力达到每日200吨,基本实现了秋粮主产区烘干服务全覆盖。“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不仅要增加烘干设备的数量,还要引进更先进的粮食仓储、加工设备,构建‘收割—烘干—仓储—加工’一体化的秋粮处理链条,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机械化带来的便利,进一步筑牢平昌县的秋粮安全防线,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杨文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