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本网原创>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川蜀韧性:从“零伤亡”到“全链条”——四川防灾减灾的进化之路

来源:51网 发布时间:2025-10-13 18:58:49 浏览次数: 【字体:

39245DF88FF2EFD131E1EC0212F18F0E

51网讯(记者 骆寓言)10月13日,四川省第36个国际减灾日暨第九届“减灾兴川文化月”在广元启动。同月10日,甘孜州抗震救灾指挥部通报:10月9日甘孜州新龙县5.4级地震后,经直升机、无人机、搜救队伍多轮次排查,震区“零人员伤亡、零房屋倒塌”。从“零伤亡”到“全链条”,四川用一组组可验证的数据,把“韧性”写进了山川肌理。

这场以“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发布、科技装备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全景式呈现了四川作为自然灾害高发省份,在构建“科技赋能+全民协同”防灾体系中的创新实践与阶段性成果。

极端灾害考验下的四川答卷

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的“四防”压力长期存在。2025年数据显示:全省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呈高频次、超常规特征,超历史极值的灾害事件占比达37%。在此背景下,广元市作为典型代表,通过“防汛减灾二十二条措施”“地灾预警30123叫应机制”(村级30分钟响应、乡镇2小时、县级3小时)等创新机制,实现连续5年灾害“零伤亡”,并成功入选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首批试点。

活动现场公布的10个防灾减灾成功避险案例,印证了基层体系的韧性:乐山市犍为县灾害监测员胡刚凭借经验预判山体垮塌,及时劝离6名村民;甘孜州丹巴县何建华发现泥石流前兆,推动194户439人紧急转移。这些案例背后,是全省3.2万名灾害信息员、1.8万个监测网格构成的“神经末梢”,以及“叫应-响应-反馈”闭环机制的高效运转。

科技赋能:从人防智防的跨越

活动现场,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展示了科技防灾的最新突破。2024年,四川省启动了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项目,针对山洪泥石流、道路桥梁汛期安全等关键领域,布局了9个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详尽采集汉源县、雅江县等地的三维数据,覆盖了主要灾害风险区域,并构建了历史灾害数据库,强化了灾害要素的精准识别能力。

在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团结村,7月面对突发的两次泥石流因提前转移40户92人而“零伤亡”。这得益于“山洪泥石流动态调查与风险防控”等“揭榜挂帅”项目的落地——通过三维数据采集(覆盖53条山洪沟、51个森林火险区)、卫星遥感平台部署,灾害识别精度提升40%。雅安等地引入的“相控阵”测雨雷达,可精准捕捉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显著提升了天气预警的精准度与时效性,同时,雅安正在试运行的应急广播“喊醒叫应”系统,在断电断网情况下仍可续航15—30天,成为极端场景下的“生命哨”。

森林防火领域同样突破显著。阿坝州“2·5”壤塘县森林火灾中,高分卫星数据精准定位残留火点,避免清理不彻底风险;“火场动态研判系统”整合无人机、高点监控数据,将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四川省应急管理厅透露,“揭榜挂帅”项目阶段性成果已在“应急使命·2025”高原地震救援演习等实战中验证,灾情信息30分钟内可覆盖周边区域,5小时内完成现场风险评估。

3CAD52BBF4EE14D3FCCCD2035D0A18D9 

立体救援:破解三断极限挑战

面对“断网、断电、断路”的极端救援场景,四川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网络展现硬实力。在2024年“3·15”雅江森林火灾中,翼龙—2H无人机挂载光电侦察吊舱与卫星通信设备,为50平方公里灾区提供持续信号覆盖;泸定县综合应急救援队配备的充气式救援艇,可在海拔3000米河流执行水域救援。目前,全省已部署755套森林火险监测站(覆盖率63%)、993套灾害视频监控系统(重点县覆盖率75%),并通过国债项目培训465名基层无人机飞手,织密“技防+人防”网络。 

911B0099805E02756AD55AF58AF5352B

全民参与:让安全意识扎根基层

“以前觉得灾害离我很远,今天才明白灭火器该怎么用!”广元市民李女士在“实战训练营”体验后感慨。活动设置的12个科普互动区,吸引逾万人次参与:VR地震逃生屋、应急物资识别游戏、救援装备实物操作等沉浸式项目,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数据显示,“减灾兴川文化月”品牌活动九年来累计覆盖4000万人次。2025年文化月期间,全省将开展公益大讲堂、应急演练、科普视频展播等百余场活动,推动防灾知识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甘孜州对防汛避险典型案例奖励299万元的举措,更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基层监测员白玛翁姆因及时预警泥石流,保护216人生命安全的事迹引发广泛共鸣。

从科技装备的“硬支撑”到全民素养的“软实力”,四川正以“韧性建设”为抓手,书写防灾减灾的新时代答卷。正如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所言:“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赋能预警、设施筑牢防线、全民提升素养'体系,让巴蜀大地更安全、群众生活更安心。”这场关乎生命与发展的持久战,正在川蜀大地上凝聚起最坚实的防线。

   
 

编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