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本网原创>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巴中平昌:让瓦灰鸡成致富“金鸡”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5 09:43:01 浏览次数: 【字体:


 10月的巴中市平昌县镇龙镇红岩村,山林间满是生机——林下的瓦灰鸡昂首踱步,村民们穿梭其中,一边熟练地投喂,一边弯腰捡拾草间的鸡蛋。“鸡在林下跑,蛋在草中捡”的画面,正是平昌县瓦灰鸡产业富民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平昌始终在探索镇域经济发展与群众增收的结合点。镇龙镇锚定“一镇一业”目标,全力推动瓦灰鸡产业发展:从最初仅老鹰社区试点养殖,逐步拓展至全镇所有村社,规模效应持续凸显,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新增长点,更让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我们就是要把瓦灰鸡这个‘土宝贝’,做成带动大家致富的‘金产业’。”镇龙镇相关负责人坦言。

政策东风下,返乡创业者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数年前,在政府号召返乡创业的浪潮中,朱兴双敏锐发现了家乡瓦灰鸡的潜力:当地养殖瓦灰鸡历史悠久,其肉质紧实、汤鲜味美,市场需求旺盛,但长期处于“散养规模小、供不应求”的状态。看准商机的他,毅然决定投身瓦灰鸡产业,从最初的2000只鸡苗起步,在政府政策扶持与自身摸索下,如今他的农场年出栏量达6000只,成了当地有名的“瓦灰鸡带头人”。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真出路。”产业做大后,朱兴双没有独享成果,而是牵头打造“公司+农场+农户”联动发展模式,建立“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的“五统一”合作机制,为周边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从鸡苗到饲料,从防疫技术到产品销售,全程兜底,彻底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与入行门槛。

村民刘刚便是受益者之一。此前他在外打工多年,返乡后在朱兴双的带动下接触瓦灰鸡养殖:“一开始就是来农场帮忙打包、喂料,每天能赚80元工资;后来朱老板手把手教我养殖技术,还提供鸡苗和饲料,让我敢自己干。”如今,刘刚的种养殖家庭农场已存栏2000只,“销售、防疫都不用愁,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比打工踏实多了。”截至目前,已有20余户农户加入合作体系,全镇瓦灰鸡养殖规模稳步扩大。朱兴双说:“大家看到实效才愿意跟着干,我负责技术和市场,他们专心养殖,抱团才能把产业做大。”

单一养殖之外,产业链延伸让瓦灰鸡的“含金量”持续提升。为让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更多人熟知,镇龙镇深挖瓦灰鸡的食用价值,开发出木瓜蒸鸡、白菊鸡柳、瓦罐鸡汤、天麻鸡煲等“镇龙山瓦灰鸡菜系”,凭借鲜香与养生特质,获评“巴中市十大地方特色菜品”;同时推动产品深加工,推出“思千里”“巴山传奇”等品牌的干鸡、熏鸡及风味食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还先后斩获“巴中市第一届名牌产品”等荣誉。“现在客人都爱健康养生的食材,我们店的瓦灰鸡菜品天天都要提前预订。” 镇龙镇一家餐馆负责人笑着说。

产业能持续壮大,离不开长效保障。随着镇龙山瓦灰鸡知名度提升、消费市场扩大,它逐渐成为平昌的一张“产业名片”。为做好瓦灰鸡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平昌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镇龙山瓦灰鸡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平昌县土鸡科学研究所,投资400万元建成镇龙山瓦灰鸡保种选育场与孵化场;同时与四川省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瓦灰鸡的保种选育、技术升级提供科研支撑。目前,全县已建成禽孵化中心4家、养殖小区15个,年出栏镇龙山瓦灰鸡达180万只——这只从平昌山林里飞出的“瓦灰鸡”,正真正成为带动老区群众增收的“金鸡”。

李柯学 王峻恬

 


编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