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感十足,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车站亮相
51网讯(实习记者 张海峰)11月11日,备受期待的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车站正式亮相。该线路横跨四区、贯穿城南,不仅丰富了城南东西向轨道交通线路,更以“常规全自动+车车通信”等前沿技术和充满“科幻未来感”的车站设计,成为串联城市关键区域的一条“科幻动脉”。这条线路的建成,将有力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与提升,为市民带来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出行体验。
30号线一期列车(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一线织密城南轨道网
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西起双流机场2航站楼东站,东至龙泉驿火车站南站,横跨双流区、高新区、锦江区、龙泉驿区四大区,东西横向贯穿城市南部。它的到来,并非简单新增一条线路,而是优化城南轨道交通网络的“关键落子”,是推动区域融合、促进人口与产业集聚的重要引擎。
在金融城工作的李女士对此充满期待:“我住在锦江区,每天通勤就像一场‘城市穿越’。30号线开通后,我从娇子立交站上车,不用换乘就能直达金融城北,每天能省下20多分钟。”
纵观成都轨道交通线网图,城南二环至绕城之间,已有1、5、6、18号线四条南北向线路,以及7号线、9号线两条横向线路。既有线路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为辅,30号线在城南东西向敷设,可有效填补7号线和9号线之间约3公里的“服务空隙”,使线网更大、线路更密,进一步激活城南发展动能。
更为重要的是,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串联起双流国际机场和铁路龙泉驿站两大交通枢纽,构建起“航空+地铁+铁路”的无缝衔接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营水平。
一站直达“城市N次元”
走进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车站,如同开启一场穿越“城市N次元”的沉浸之旅。整条线路以“现代时尚、科幻创意”为设计主题,定位“现代产业、高新科技、文化创意”,构筑起一座连接现在与未来的美学通道。
当科幻场景驶入日常出行,地铁空间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表达载体。以金融城北站为例,站厅设计灵感源于数据洪流,条状灯光如代码般延伸,清晰硬朗的线条勾勒出空间的纵深与未来感,让乘客在步履之间感受科幻的震撼。“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了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一位现场探访的媒体代表感叹。
珠江路站则围绕“穿越之门”的设计理念,张力十足的线条灯光巧妙划分空间层次,远远看去两侧灯箱仿佛巨大的“时空之眼”,引导乘客开启未来之旅。
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车站(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记者获悉,在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科幻不止于想象,更成为了市民乘客通勤漫游间可触可感的日常。作为全国首条采用“常规全自动+车车通信”技术的地铁线路,该线路的列车能够不依赖地面中心,直接与前方列车进行实时、高效的信息交互。“这项技术如同为每列车装上了‘智慧眼’和‘顺风耳’,更快速、精准地感知前方路况,实现更优的协同控制和更短的安全间隔,显著提升运营效率。”成都轨道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明霞介绍,“作为建设者,我们希望线路开通后,不仅能让市民们感受到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也能在移步换景间感受城市文化、体验科幻之都的魅力。”
一连数次完成“极限穿越”
据悉,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横跨四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频繁穿越大量既有重要设施,其难度堪称“极限挑战”。据统计,工程累计下穿运营中的地铁线路18次、高铁线路4次、三环路5次、河流14次,长距离下穿双流机场停机坪2次。每一次穿越,都如同在跳动的心脏旁进行微创手术,必须将施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
其中,娇子立交站的建设难度尤为突出。车站地处南三环路主干道旁,站内过街通道需下穿南三环路。“我们需要在地下27条纵横交错的高压燃气、电力及给水管线下方,以人工暗挖方式向前掘进约300米。”据施工团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更为棘手的是,施工区域局部地层呈流塑状,稳定性差,这如同在“流动的泥沼”中“绣花”,精度控制难度极大。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密集管线网络,建设团队创新采用“全长设置管棚+加密钢架+强化锁脚+增加钢架纵向连接”四重保障体系,为隧道构筑起坚实的“防护铠甲”,有效保障了安全高效掘进。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工程正加快推进最后的筹备工作。相信不久,市民便可踏入站厅开启一场“科幻之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