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兜底重症,拼了!

来源:锦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3-01-05 11:25:12 【字体:

2020年春节,为了应对突袭而来的新冠病毒,在成都市委、市政府主导下,作为主战场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仅用14天时间便完成二期装修改造,此举创下将一栋楼改造为收治新冠负压病房的时间纪录。

从2022年11月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政策,作为兜底医院的市公卫中心着力抓重点工作转移,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就诊高峰,他们未雨绸缪,紧急整合全院资源,迅速扩充发热门诊诊室,组建多学科团队,整合结核、肝病、艾滋三大病区筹备床位,根据病人量分层分级收治患者……全院医务人员用奔跑的速度和全力以赴的信念,再一次展现了作为定点收治医院的责任与担当。

快速、无畏、准确、奉献……在救治患者过程中,这些关键词都难以概括和形容市公卫中心医务人员在这场战疫当中的真实状态。事实证明,他们提前谋划的一切,为此后应对就诊高峰起到了非常大的铺垫作用。

那么,他们在这段时间为了保卫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都经历了些什么?


医院在整合医务人员时进行应急培训

紧急组建新的应急病房

新冠床位占到全院床位50%

2022年12月中旬,新冠感染患者不断涌入医院,最开始,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原有的重症病区还能够应付,但很快,随着重症患者的增加,床位不够用了。

12月23日10:30,该院紧急召开应对新冠重症高峰救治专题会议,就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状况研究应对措施。

其中主要的一条措施,就是紧急组建一个新的重症病区。副院长蒋良双告诉记者,在“新十条”颁布以前,该院新冠重症病区有一层楼,“我们判断,一层楼的床位可能不够用,必须未雨绸缪,新开辟应急重症病房。”

会议之后,为了让重症患者得到及时、准确、顺利的救治,该院快速行动,进行全院整合,将重症二科的患者调整到重症一科及其他专科病区,重症二科整体进入应急病房,负责收治新冠危重症患者。随着病人的不断增多,重症二科再次调整搬迁,将收治新冠危重症患者的床位扩增到50张。同时,该院将结核病区由5个调整至4个,结核三科患者分散到其他结核病区,该科全体医护人员迅速组建应急三科到方舱应急病区,增加床位160张,负责新冠重症患者的收治。医院还将肝病病区由3个调整至2个,感染病区由2个调整至1个,并压缩妇产科和儿科床位,抽调20多名与呼吸专业相关的医生加入到新冠患者的救治当中,从而使全院新冠救治医生达到近100名,护士200余名,以保证新冠患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截至目前,市公卫中心原有的重症病房加上新组建的应急病区,再加上普通新冠收治病区、方舱以及危重症病房,全院仅是用于收治新冠患者的病床就达到500张,占全院床位总量的50%。经过紧急调配后,高峰时期,市公卫中心每天收治近百名新冠患者,仅12月26日当天,短短12个小时,医院就收治了97名患者。在做好新冠患者救治的同时,该院结核、肝病、艾滋病等病区依然做到了“应收尽收”,确保了普通患者的诊治需求。


转运重症患者

多科协作确保救治有序畅通

为救治生命开辟一条通道

新冠患者在短时间内集中涌入医院,尽管身着防护服,但在高浓度病毒环境下,医务人员还是一个接一个出现发烧、浑身酸痛、咳嗽等症状。“普通感染者有的症状,我们医务人员都有,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但凡能够坚持的,只要没有躺下,他们都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副院长蒋良双对记者说。

12月26日晚上,因为很多患者需要呼吸机,医院紧急进行设备动态调整。护理部主任万彬从晚上10点钟开始,挨个给医院各科室护士长打电话,逐一询问科室情况,科室住院患者有多少、上呼吸机的人有多少、其他设备使用情况如何,“我安排他们立即统计未用呼吸机数量,必须尽快配合医学装备部将呼吸机等抢救设备归拢起来送到应急病房。”


向重症应急病房搬运抢救设备

这一晚,每一个科室都是未眠的。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仅仅一个小时,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就陆续送抵应急病房,高效的运转,确保了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那天晚上,看到同事们拖着生病的身体,他们步履艰难地奔波着,心中既感到安慰又感到心酸,在一场硬仗面前,他们忘我的精神让人流泪。”万彬说。

针对病房供氧需求以及患者楼层分布特点,该院还将供氧进行了调整,重新布供氧管道分层供氧,确保了所有应急病区氧压的稳定。

与此同时,对于突然增加的抗病毒药物的治疗需求,市公卫中心提前规划部署,积极储备抗病毒药物,确保了重症患者的救治。


一边工作一边输液的医护人员

人力资源挖潜保证新冠救治

从行政部门和退休人员中招募医护人员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与其他医疗机构不同,他们是专业的传染病医院,必须为全市救治工作兜底,因此,部分其他医院处理不了的危急重症患者还得往这里转运,在本就满负荷工作的状态下,他们更是压力巨大。

“再大的压力,我们也必须扛下。”医务部主任郑军说。医务部是医院实现医疗救治的中枢机构,他们要负责全院的救治资源分配、协调。郑军以12月30日的数据为例告诉记者,截至当日,该院60岁以上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有264名,80岁以上的116名,90岁以上的10名,其余是60岁以下的,总量达到360名,“在医院的统筹安排下,所有患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治。”

在12月中旬以前,市公卫中心尚有部分外院支援的医务人员,但此后各家医院都面临救治压力,支援的医务人员相继撤离,导致该院人手紧缺。

医院紧急向退休医务人员发出征召通知,希望他们回到医院支援临床一线工作。征召通知发出后,很快就有10余名医务人员赶赴而来补充到救治一线,“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的回归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受感动,他们是退休人员,年龄较大,即使知道有感染风险,但他们依然回来得义无反顾,真正诠释了‘医者仁心’四个字。”

但一线依然缺人。在这种情况下,市公卫中心继续挖潜。医院紧急将行政部门持有医生执照和护理执照的人员统计出来,作为后备梯队,随时补充到缺人的岗位,进一步缓解了人力资源的紧张。

从医务部主任郑军的工作状态可见这场战疫的急迫与紧张。他告诉记者,他在办公室有一张行军床,“因为提前预判了重症高峰的到来,我之前就收拾了行李住在办公室,一个星期没有回过家。”

与郑军一样,护理部主任万彬也在办公室备齐了装备,“我虽然离家近,但不能脱身的时候就直接睡在办公室,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立即赶到现场指挥。”


紧急抽调护士支援夜间应急病房

轻伤不下火线

他们用坚守一线护卫患者的生命

在新冠重症高峰期,医者的坚守总是让人动容。

历经3年新冠救治后,应急一科主任张玲已成为经验丰富的专家,在这次重症高峰出现之前,她由于每天坚守在封闭管理的应急病区,长时间戴着护目镜工作,本就高度近视的她患上严重眼疾,2022年11月,她的视力越来越差,去做检查,眼科医生告诉她是因为护目镜伤害以及用眼过度所致,需要休息才能减少伤害。即便如此,面对重症高峰,她顾不得休息,仍然一边吃药一边坚持收治重症患者,她说:“我伤的是视力,而重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失去的将是生命。”

由于丰富的新冠救治经验,张玲工作之余还要承接全市各医院的会诊与治疗指导,几乎没有停息的时间。

应急重症病房护士长冯静同样如此,从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开始,她就长期待在闭环管理病区,同样是护目镜带来的伤害,导致她视网膜出血,如今每月靠打针维持治疗。


带病工作的医务人员趁午休输液治疗

护士长刘梅患有美尼尔氏综合征,她所在的肝病科部分医务人员抽调去新冠重症病区,本科室的患者也需要照顾,她无法脱身,在发病的时候,她就对症吃药外加镇静剂,凭着坚强的毅力坚守岗位。

年轻的小护士袁利萍,因为长时间穿防护服不透气,背上长了一个疖疮,后来疖疮化脓导致背部裂开一个深深的口子,她谁也没说,日日如常地战斗在临床一线,当护士长发现并为她处理伤口时不由落下眼泪,而她却说:“哪个医生护士不是发着烧、浑身痛都在上班啊,我这点不算什么。”

……

类似的故事无法一一罗列,医务人员在用他们的坚守护卫每个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他们的付出,换来了患者的安全。”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徐鸿说。

副院长蒋良双告诉记者,如今新冠重症患者救治仍在持续,“作为大型三甲传染病专科医院,我们全院依然在竭尽所能,秉持职业精神全力以赴去保护每一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李悦琳 记者 邓晓洪

编辑:AH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