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德阳绵竹市制定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来源:51网 发布时间:2023-06-27 16:47:45 【字体:

51网讯(记者 高贵富)6月26日,绵竹市召开每年一度的民营经济表彰大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有效激发绵竹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改革,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绵竹市制定出了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近年来,绵竹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德阳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等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业创一流”新时期绵竹精神,全力以赴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全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市”,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按照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方案》,绵竹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有基础、有空间、有代表、有决心全力争创全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示范试点。

绵竹市围绕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定位,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同城化发展,逐步走出了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服务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为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了沃土、创造了条件。全市民营经济已牢牢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之多,呈现了“68999”基本特征,2021年贡献了65.3%的GDP、86.76%的投资、96%的税收、90%的新增就业、98.5%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绵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税收财富的“主源泉”,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实施意见表示,力争用三年(2023—2025年)时间,实现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更好满足,经营成本有效降低,“转企升规”成效明显,合法权益平等保护,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到2025年,民营市场主体数量较2022年增长40%以上,达到6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较2022年增长50%以上,达到400亿,占GDP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达到72%。

整合现有各类银证合作与代偿资金,设立绵竹市创新创业贷款,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业贷款;扩大“应急转贷”和“园保贷”资金池;创新思路解决民营企业临时性资金困难;开展拖欠民营企业应付账款“清零行动”,解决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

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亿元资金,用于兑现民营经济各类奖补和税费减免;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减少民营经济主体的中介成本;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继续加大弹性出让土地力度;开展企业用工订单式培训,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启动企业职工学历提升工程,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

力争到2025年,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30%以上;2023年—2025年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资金,用于企业用能补助;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的资金购买第三方社会服务,用于支持开办民营经济主体。

开展惠企政策“月推季享年算账”,利用德阳惠企政策通平台每月精准推送惠企政策;启动民营企业遗留问题领导包点“清零行动”,结合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开展闭环式穿透式服务;开展知识产权送专家、送服务、送奖补工作,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站,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打造“万亩千亿”化工产业平台,对入驻化工园的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鼓励创新。

惠企服务实现两个转变,企业要政策转变为给企业送政策;企业申请奖补转变为给企业送奖补;惠企政策凡是能够免申即享的100%纳入。


建立民营经济纠纷大调解中心,专业处理全市民营企业的纠纷和矛盾;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为民营企业解决纠纷提供法律支持;建立企业家权益保护协调机制,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开展民营企业“三员融合”,党建指导员、纠纷调解员、政策宣讲员于一体,高效服务企业。到2025年,民营企业纠纷成功调解率上升50%;法院审判率下降20%;建立“五位一体”的多元纠纷调解体系(园区—镇街道—司法所—社会组织—法院);市场主体纠纷率下降30%以上。

绵竹市将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坚持高位推动。完善民营经济中的党组织,把党组织建在企业、建在园区、建在产业链。制定出台党建引领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六条措施”,开发出“红色信贷”产品。开展“两新”党组织评星定级活动,深化“两新”组织党建示范行动,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坚持市级领导和部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和行业商会(协会)制度,开展闭环式、穿透式服务工作,坚持市领导、项目秘书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制度,坚持助企纾困解难,定期组织召开民营企业恳谈会等方式,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编辑:AH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