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开幕 共谋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
51网讯(记者 王中林)8月9日,以“创新驱动·振兴发展”为主题的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在巴中市通江县开幕。
为破解通江银耳产业发展难题,彰显通江银耳独特魅力、弘扬通江银耳文化,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负责人、贸易商齐聚通江,共谋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发展大计。
“通江是世界银耳发源地,是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这朵‘银色牡丹’,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谱写出了动人故事。”李玉表示,希望通江通过此次银耳产业发展大会,树立动物、植物、菌物三物融合的大食物观,同时利用通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建好中国通江菌物资源种子资源库,并在银耳全产业链的延长和深加工上突破创新,把通江银耳这个金色名片擦得更加鲜亮。
通江县委书记李玉甫在会上表示,通江始终坚定银耳文化自信,按照“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思路,以“三产融合”为路径,坚持园区引领、全链发展、科技赋能、品牌提质,全力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纳四海才俊、聚八方智慧,与多家权威院所、知名高校深度合作,推出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用化妆和预制菜等百余种优质产品,将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据了解,第一届通江银耳节举办时间为1991年,第二届通江银耳节于2004年举办,第三届通江银耳节于2014年举办。本届银耳节,是通江时隔九年再次举办。
据介绍,通江银耳,清香物质芳樟醇含量超总挥发性成分73%,甘露糖、岩藻糖、乌苏酸等活性物质含量及还原力、抗氧化活性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产地银耳。《本草诗解·药性注》谓通江银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要品,为人参、鹿茸、燕窝所不及”,被列入《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殊荣,品牌价值超50亿元。预计通江年底实现银耳总产量50万斤,银耳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