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用实际行动保护高原生态
51网讯(记者 张宸菱)“我们保护区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大熊猫、金丝猴、牛羚、雪豹等达26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狼、赤狐、金猫等60余种,还有约270余种鸟类。”10月25日,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梁春平指着宣传牌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梁春平介绍王朗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本次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收官之地。王朗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处岷山山系腹心地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以其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原始性名扬中外。
王朗的秋天景色动人,远山云雾缭绕,林间溪流潺潺,清澈如镜的湖面,倒映着杉林山色。“到了春天,冰雪初融,兰花、杜鹃开放,这里还有更美的一面。”梁春平笑道,神情自豪又满足。今年已经是他成为巡护员的第27年。1997年,他选择走上了这条与父亲同样的道路,接续起守护这片土地的责任。
与山为伴、与林为友,并不是一件易事。在总面积32297公顷的自然保护区,为了时刻关注护林防火、防止人为破坏、及时动物救助,巡护路上,他见证着这里的四季更替;为了做好生态系统监测,找到红外相机安放的最佳位置,他用脚步丈量过这里的山山水水。从懵懂的新人,到如今对保护区的情况如数家珍,他付出着极大的热忱和艰苦的努力。
王朗自然保护区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和科研合作机制,梁春平抓住机会跟着专家学者学习钻研,参与研究调查项目,推动保护区的科学规划管理。王朗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梁春平则参与到给当地中小学生讲授“我为家乡而自豪”本土公益自然教育课程中,努力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促进周边社区对保护工作的参与。“要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生态安全,需要不断学习新工具、新技术、新知识,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他说。
梁春平只是王朗自然保护区守护者中的一员。这里的一代代职工,为保护生灵草木奉献青春,推动绿色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在生态系统监测、巡护与反偷猎、科研与国际合作、生态旅游、社区发展、环境教育等方面深度探索,让王朗成为林业全国51个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成为全国闻名的重要教学科研基地与环境教育基地,以王朗经验带动周边保护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如画
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为护航高原地区生态安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增添了法治力量。
从草甸到彩林,从滩涂到山脉,2023年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走过四川的大好河山,对如何“依法保护青藏高原,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有了更具象的感受。因地制宜的生态环保举措,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科技,守护者们的情怀担当,当地群众的思想转变……四川用实际行动作答,以青山绿水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正徐徐勾勒展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