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山歌里的致富经——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洪雅路径

来源:51网 发布时间:2023-12-16 11:09:28 【字体:

(记者刘聪)“六月打笋笋不生,七月打笋笋上林。好吃不过摇尖笋,好耍不过跑山林......”12月15日,在眉山市举行的“诗意山水·绿动眉山”新闻发布会上,洪雅县副县长梁晓英用几句打笋山歌介绍了该县两山转化案例。

山歌里唱的是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人每年按时令深入高山密林,靠打(采)竹笋增加收入,打(采)笋虽艰险困苦却乐在其中。

复兴村,是2200多年以前被流放的楚国人与当地的青衣羌人融合繁衍生息至今的古村落,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有野生冷竹林上万亩,年产竹笋160余吨。复兴村人打(采)笋时严格执行“采二留一”的习俗,打(采)笋时会唱《打笋歌》,“山中笋子一样生,打两根来留一根,要想三根一齐打,又怕来年不能生。”村民将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打(采)笋的经验编成山歌,世代传唱。用朴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发展观点呵护着大山中的一草一木。

【贫困山村变“绿色宝盆”】

复兴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6%,风景秀丽,但以前交通十分闭塞,能耕作的土地很少,村民收入非常有限,是洪雅县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现在走进复兴村,乡间道路畅通无阻,美丽庭院错落有致,青山绿水间,游客三五结伴、闲庭信步、沏茶赏景,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慢时光。复兴村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秀美山水为村子带来了“流量”,他们抓住机遇,依托独具特色的“羌风楚韵”文化资源,从2007年起开办了第一批农家乐,村民逐渐告别了“农耕”生活,吃起了“文旅饭”“生态饭”,“森林深处萤火虫”“清溪边上露营地”“高山有机老川茶”“青羌篝火映歌舞”各种业态,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玩得尽兴。2007年复兴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2022年复兴村人均纯收入攀升到23600元,全村农家乐、民宿发展到65家,今年7月—9月避暑游旺季,复兴村日接待游客达2000人。

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但生活在山水间的村民,把“林区变成了景区”“ 农家变成了客栈”,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探索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复兴村的变化是洪雅变化的缩影。洪雅县作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国生态文明奖获得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上苍恩赐的一块宝地。

近年来,洪雅人厚植青山、守护绿水,全县森林面积达2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超72%,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Ⅰ级标准。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拓展森林康养路径,增添度假内涵模式,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天府旅游名县等称号。

2023年前10个月,全县旅游人次突破900万,旅游社会总收入68.26亿元,乡村旅游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洪雅还将借势“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森林“碳经济”,将“生态林”变“碳汇林”,“储备林”变“致富林”。预计2023年林业总产值67.3亿元,农民从事林业人均收入可达5500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洪雅县将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CQT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