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公安着力“五抓”推动平安绵阳建设
51网讯(唐超 记者 吴健)2023年以来,绵阳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四川公安“一三五七”发展战略,锚定“全省一流、西部领先、全国有名”总体目标和双“五个一流”具体目标,忠实履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推动平安绵阳、法治绵阳建设和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业务工作指标实现“三升三降三零”的良好态势,有力维护和巩固了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局面,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作出了应有贡献。
抓牢安全稳定底线。坚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实现“五连降”,刑事案件万人发案数、每10万人口命案数创近年新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得到中央和省委督导组充分肯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跨境赌博等新型犯罪得到有力遏制,绵阳已成为“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2023年,全市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897件,破案率65.99%(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电诈发案数、案损数同比下降35.31%、28.19%,下降幅度居全省前列。持续强化道路安全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建成使用货运“1+5”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同比分别下降12.06%、14.04%、19.78%、1.88%,较大以上事故“零发生”。
抓实护航发展主线。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纵深开展“云剑”“昆仑”“新篇”等系列专项行动,立案侦办各类经济犯罪案件305起,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破获电信诈骗案件638起,移送起诉知识产权及制售伪劣商品案件14件,全力保护了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围绕“保障重大发展战略、提升交通管理质效、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严打涉企违法犯罪、规范办理涉企案件”5个方面,细化出台服务保障稳住经济“21条措施”以及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8条措施”,2023年共为我市重点企业上门服务32次,延时办理业务3152笔,为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开展驾驶员考试、车辆上户等专场业务15场,绵阳“私家车省内异地身份证在绵通办”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安企、护企、卫企“三大行动”,在12个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建成警务服务站,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持续推进公安政务服务改革,高质量完成“一窗通办”“一机通办”等全省公安机关改革重点试点项目,在全省率先完成综合自助一体机功能升级,公安政务服务全面实现“一窗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
抓强争创一流高线。坚持“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围绕风险防控、破案打击、基层基础、改革创新、法治建设、队伍建设等先后前往前沿地区考察学习,进一步拓宽干事创业大视野,持续推动理念更新、工作创新、成效出新。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成功抓获重大命案逃犯和潜逃缅甸的公安部“拔钉”逃犯。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四应五统一”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模式,为破解收戒收治难题提供了“绵阳方案”。“胡祥雨工作室”被省公安厅命名为“省级团圆工作室”,“绵警寻亲”“绵警打拐”品牌正逐步走向全国。“平安绵阳”新媒体工作室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省级公安新媒体示范工作室”。2023年,全市公安工作在省厅会议作交流发言30次,获得省厅领导肯定性批示76次,多项工作进入全省前列。
抓好固本强基准线。推动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派出所高质量发展意见,实施派出所高质量发展新三年规划,全市运行派出所由171个减至121个,规划建设警务室295个、配备社区民警685人,全市487个社区、1582个行政村实现了“一村(社区)一辅警”全覆盖,2个派出所被评为国家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8个派出所被评为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国枫所”“省枫所”数量均居全省第2。持续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创新“一管一考”模式,打造具有绵阳公安特色的“法治智库”得到厅领导肯定,全面建成全省地市公安机关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加快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强化13个信息化项目建设,“视觉信息智能化应用平台”顺利通过省厅验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机房,警用先进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并启动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出“心沐计划”“花城管家”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防群治品牌。
抓严队伍管理红线。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动态精准掌握管控风险人员,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前。积极争取120人新警招录名额,一批“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公安队伍,进一步提升了招才引智的层次、拓展了招才引智的广度。推动领导干部交流任职迈出关键步伐,创新人才培养和实战大练兵机制,建立表彰奖励授奖仪式制度,队伍正气高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2023年,共有19个集体、17名个人荣立一、二等功或受到省部级及以上级别表彰奖励,38个党支部被命名为“最强支部”,绵阳公安队伍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