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超8万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实现新突破
经济总量超8万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实现新突破
51网讯(记者 王旭)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经济增速赶超全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3月5日,在成都召开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统计联席会议上,盘点过去一年成渝“双子星”的经济成绩单,四个得分项格外亮眼。
看总量掂分量 区域位势能级稳步提升
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986.7亿元,距离2021年突破7万亿仅2年时间,占全国、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6.5%、30.4%,区域位势能级稳步提升,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双核韧性持续彰显。成都及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分别达到22074.7亿元、27845.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6.7%、46.3%;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达24632.6亿元,其中,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总量达23120.1亿元,占重庆市的比重超七成。
追赶发展步伐加快。与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区相比,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速分别高出1个、0.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相当于京津冀、长三角的78.5%、26.9%,差距持续缩小。
增动能强合作 发展质量持续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支撑有力。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5.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7%,增速均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以上。接触型服务业加快恢复,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7.7%。
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投资回升向好,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4%,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加快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季回升,其中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限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9.5%。
区域合作纵深推进。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出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方案,“川渝通办”事项全面落地。重大项目提速增量,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0.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开放合作持续推进,成渝中线、成达万、西渝等高铁加快建设,川渝省际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达到21条;全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超过5300列,运输箱量超43万标箱,均位居全国第一,运行线路近50条,覆盖欧亚超100个城市站点。
精准把脉出实招 增后劲激活力扩容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也剖析了三点不足,包括工业回升仍需加力、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居民消费能力仍需提升,同时给出了“围绕创新驱动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提振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挖潜育新促进消费扩容增效”三大实招。
加快川渝携手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速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川渝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方向,拓展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坚持“一城一策”,促进居民刚性、改善性、养老等多元化需求释放;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居民增收。强化川渝文旅合作,推动节庆消费、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