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李子做成大产业——达州通川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工作侧记
市民成群结队赏李花
休闲娱乐的市民
近年来,达州市通川区依托本地青脆李,采取多项举措因地制宜稳步发展,将小李子做成了大产业,目前,通川区通川脆李发展规模达到3.7万亩,主要分布在凤凰山山脉及北部等乡镇,其中投产面积2.85万亩,亩单产750公斤,年总产量2.55万吨;亩产值4500元,总产值达2.5亿元,通川脆李产业已成为通川区特色支柱产业,农民种植脆李纯收入达1.5亿元以上,果品通过电商平台畅销成都、巴中、广安、达州、重庆、西安、深圳、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年销量越来越好,一年比一年多,市场前景广阔。
得天独厚 通川“李”最美
据悉,通川区幅员面积900平方公里,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其主要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无霜期长,土壤资源丰富,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壤以紫色土类为主,宜种度宽,耕地面积35.5万亩,占全区旱地的90%,是通川脆李产业发展最适宜区。
通川区是“巴山脆李”的起源地,2011年8月达州本地青脆李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田间技术鉴定后,正式命名为“巴山脆李”,2011年10月达州脆李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成功申报“巴山脆李”品种及“达州脆李”产品地理标志均是以该区北外镇田家磅村、罗江镇金凤村为主体,并辐射达州市及周边县、市、区。因此,通川区是“达州脆李之源”,发展通川脆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20年6月,通川区“通川脆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每逢阳春三月,达州通川区的山乡之间,白茫茫的李花竞相争艳,成群结队的市民被吸引了过来,在李花间或自拍,或自带折叠椅在李花中聊天赏景,高峰期每天有3000人慕名而来,当地的小吃,农家乐随即生意也火了起来,三五月李子成熟后,外地的客商争相前来收李子,就是土地流转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老板和村民自主打理的产业果园的收获季节,看着这些盛开了李花,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3月17日,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超这样说。
兴品牌兴产业 助农增收
据了解,该区在果树生产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在借鉴邻县的脆李生产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果园生草、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设施栽培、避雨栽培等提质增效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自2018年起,通川区整合农业发展资金累计达1.1亿元,加强通川脆李基地园区建设,建成绿色通川脆李基地2.1万亩;其中:建成优质通川脆李标准生态园区示范基地33个0.8万亩,以脆李认证获得市级园区有8个,优质通川脆李示范村5个0.6万亩。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农博会、世博会、脆李展销会、电商平台等形势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强化质量跟踪,通川脆李的知名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环凤通川脆李”“田氏通川脆李”“袁家坪通川脆李”“北山田丰脆李”“金石云顶脆李”等已经成为名牌产品,果品通过电商平台畅销成都等大中城市。
脆李产业发展的不断壮大,涌现了通川脆李种植专业村、脆李农业发展公司、脆李专业合作社、脆李家庭农场等无数农业企业,也涌现了大批农民企业家,获得了各种奖励,有被评为“达州市十佳田秀才”“达州市十佳农村工匠”的,有兴办的家庭农场被评为市级以上示范基地的,有领办的农民合作社被评为市级以上示范社,根据区茶果站2022年统计,通川区脆李生产种植大户(面积30亩以上)达到326家。通过推行“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年组织销售“通川脆李”生产用物资超过150吨,利用网络对外销售“通川脆李”超过0.52万吨/年,很多果农通过种植通川脆李走上了致富路。
北山镇、青宁镇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分别引进了点兵村田丰专业合作社、红专村敬源生态专业合作社,点兵村田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军介绍,该合作社主要种植李树,面积1200余亩,2023年采摘李子100多万斤,总产值达400多万元,红专村敬源生态专业合作社朱玉琳介绍,她以前在云南种安树,经政府招商引资来到达州,投资700多万建设1600多亩蜂糖李基地。今年是第二年挂果,约产果20多万斤,按市场均价35元每一斤,产值能超过700余万元;凤北街道办事处双鱼湖社区党委书记金家忠介绍,该村一直以来致力于农旅融合发展,果园既是村民的收入保障,也是游客们的旅游景点,今年高峰期时每天有3000人上来观景,全村青脆李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村民平均收入达到26547元。
此外,为做大做强做优青脆李产业,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及产品销售半径,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基地建设、产地加工、农业新业态、品牌建设、科技支撑、辐射带动全方位发展,今年3月,该区提出了《达州市通川区青脆李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一套绿色通川脆李标准化生产体系。到2026年,全区青脆李产业稳定在4万亩以上,培育绿色通川脆李生产经营主体100家以上,创建通川脆李省级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1个,建成集研发中心、创客中心、教学体验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的母本园1个,打造绿色通川脆李及加工产品70个以上,力争建设通川脆李精深加工企业1家,初步建成集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展示展销、品牌创建于一体的青脆李全产业链体系。(吴小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