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重点 加快推进游仙高质量发展

来源:51网 发布时间:2024-08-30 16:54:08 【字体:

51网讯(记者 吴健)8月28日,绵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游仙区专场活动。据通报称,游仙是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心区、绵阳市主城区。近年来,绵阳市游仙区坚持创新引领,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积蓄壮大,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连跨三个百亿台阶、突破500亿元,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人才工作先行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2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蝉联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荣获全国创新百强区。今年上半年,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

把科技创新作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该区围绕做好院地融合、联动、共赢这篇文章,组建22个区级领导牵头的服务院所专班,全力保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解决院士专家关键小事、发展大事200余项。着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成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子技术研究院等55个国省级创新平台,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成功转化落地,大尺寸仿鸵双足机器人等核心产品填补国内空白,X射线Flash放疗射线源研究入选省“十大科技进展”,市“十大科技进展”榜单中一半来自游仙。全区有效发明专利3952件,居全市第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发展动能强劲澎湃。

把产业升级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去年全区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76.6%,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6%,新一代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现代服务业多元发展,小枧湿地公园、芙蓉花溪旅游环线成为热门打卡地,东原城、孔雀城等商圈夜市满满“人间烟火气”,“芙蓉四季”系列文旅活动“焕新破圈”。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三年推广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达10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39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游仙优品”走向全国。

把开放合作作为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作为全省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该区创新实施“组建城市医疗集团”等自主改革事项70项,形成土地大托管、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一批原创性原动力改革经验。秉持开放发展理念,井字形对外大通道初步形成,全面建成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与深圳市南山区、成都市新都区等地合作不断深化,承办了中国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等行业交流盛会,组建产业投资基金5只、规模近40亿元,三年来引进项目72个、签约金额532亿元,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把人才引育作为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加快构建全链条人才工作机制,三年来赴哈工大、北航等知名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45场,引进硕博士、副高职称以上优秀技术技能人才2600余人;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07名;45名院所人才进入全区“双招双引”专家库,建成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5个,占全市一半。目前,全区已汇聚各类人才近10万人,“来游仙,和科学家们做邻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之所向。

把绿色生态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该区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扎实推进生态护岸、河岸缓冲带及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工程,三年新建口袋公园11个,芙蓉溪成为全省首条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河流,“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让群众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是游仙的不竭追求。该区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三年来超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就业创业服务持续优化,线上人力资源产业园、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全市首个零工爱心驿站、首个退役军人创业园建成运营。城区面貌不断改善,三年完成棚户区改造1894套、老旧小区改造77个。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新建、改扩建富乐二小等学校15所、新增学位1.1万个;建成3个区级医疗中心、3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在全市率先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一批惠民政策,发展温度、幸福质感更加可感可及。

当前,游仙区正加快建设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为一体的涪江科创港,推动核医药、激光装备入选全省新赛道产业,高水平建设越王楼片区、芙蓉片区等6大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走得更有力量、更见神采、更显底气。

编辑:CQT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